珍惜并擦亮“温州模式”金字招......追寻“温州模式”的精神脉络
A1版: 一版要闻 A2版: 要闻 A3版: 金融 A4版: 科技活动周专版 A5版: 科技活动周专版 A6版: 科技活动周专版 A7版: 创新 A8版: 科技活动周专版 B1版: 特刊 B2版: 温州模式30年 B3版: 温州模式30年 B4版: 温州模式30年 B5版: 温州模式30年 B6版: 温州模式30年 B7版: 温州模式30年

追寻“温州模式”的精神脉络



  □一见

  3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温州已经商潮涌动。但这股商潮,仿佛是地下的暗流不事张扬,人们看不清温州的情绪,也看不清温州的更迭与自我调整,究竟在改变着什么?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之后的第7个年头,温州“勇者无畏”的先行性探索,最终还是引发了外界的关注: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第一次提出了以富民为本的“温州模式”。这个模式在认同一个区域所有努力的同时,也在启迪着一个更大疆域市场经济的方向。
  在“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温州模式”最初的概念化存在,虽然这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归总,但它传递给外界的形态却显得杂乱无章。很少有人知道,温州这个偏居一隅、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城市,如何可以与如火如荼发展中的苏南模式比肩?又如何能与具有显性优势的珠江三角洲模式分庭?
  可事实上,“温州模式”却有它坚实的基础,有着它无法被替代的优势。这个基础,是民间自觉构筑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成型,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铺陈;它的优势,是“温州人”这个群体在市场经济发轫初期的“无孔不入”,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无为”者的角色,善用民间自发的改革力量去把持温州的方向。
  “温州模式”造就了曾经的温州,也在作用于各地。一时间,盛誉不绝于耳,“朝觐”接踵而至。但近年来,“温州模式”衰落论、过时论以及“还能走多远”“有没有生命力”的质疑,、此起彼伏,从未间断。
  在“温州模式”为经济界广泛认同时,温州没有自诩;当这种模式为外界诟病时,温州依旧选择自己的方向极少争论。因为温州知道,任何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当模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就注定要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并随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种模式有它的精神实质和人文内涵,只有续接模式断层、修复模式缺陷和提炼模式精神,这个模式的生命力,才会变得顽强并和着时代的节拍“活得更好”。
  走过3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温州模式”不难看到,“温州模式”的本质是民本经济、精髓是市场经济、基石是实体经济、政府治理是有限有为有效。这些本质、精髓、基石以及政府治理,都脱离不了“改革”这个根本,都逾越不过“精神”这条主线。我们缔造“温州模式”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投石问路,和以“温州精神”“温州人精神”为主导的改革、创新。这是温州过去取得重要成果的根本经验,也是温州未来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的基本方向。
  走过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各界对于“温州模式”存有的非议,应当看到当前温州亟待破解的问题。但温州不能失掉对于这个模式的方向认同,不敝帚自珍更不能妄自菲薄。而是以一种理性去辨析这个模式的普世价值,以一个“以变应变”的过程,给“温州模式”注入精神基因。
  30年的几度沉浮,事实证明了“温州模式”没有消亡。但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追寻它的精神脉络,并将这种精神扩充到不同领域,以此助力温州站上一个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