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松 整理
【1985年-2005年】
1985年5月12日
解放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专稿,并配发了题为《温州的启示》的评论员文章,在全国首次公开提出了“温州模式”。专稿说:温州市农村家庭工业蓬勃兴起,“ 短短几年,已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已为人们所公认。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评论员文章说:地处浙南的温州广大乡镇,“ 这几年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新路子,这条路子的独特方式,就是乡村家庭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各种专业市场的兴起。它同乡镇工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具有鲜明的不同特色,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温州模式’”。
1985年11月5日
永嘉桥头纽扣经营户王永铮兄弟,投资17万元,在北京西单商场承包纽扣柜台,开创了温商在北京承包大商场柜台的先河,也催生了温州人在全国各地进城进商场做生意的新阶段。
1985年11月
洞头县三盘乡工办副主任黄正定,辞职到上海北京东路口经商创业,成为温州政府官员辞职下海经商第一人。他创办的上海华通机电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500强,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1986年3月
温州市政府出台《温州市发行股票、债券暂行管理办法》由温州市人民银行负责审批,, 开始发行地方性股票和债券。1986年12月6日,瑞安锁厂首家向社会发行可转让企业债券15万元,面额为100元,限3年,利率18%,期一次还本付息。期 年 到1987年3月10日,经市人民银行批准,民营企业家叶文贵创办的苍南县包装材料厂,在全省首家向社会发行股票,每张面额1000元,总额计150万元。这是温州发行的最早的地方债券和股票。几天后,《香港大公报》报道说,中国大陆看到了私营企业股票的消息。
1986年3月
乐清抬会案爆发。1985年-1986年,乐清发生空前的灾难性的“抬会”风潮,波及16个县、区,市、温州全市因“倒会”非正常死亡50多人,法院依法首批判决14人,“会首”大 李启峰等被判处死刑。
1986年6月14日-19日
浙江省社科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温州农村经济模式理论讨论会”在温州举行。这是有关温州模式的第一次研讨会。讨论会上提出了建立温州试验区的建议。
1986年7月4日
万里副总理批示阅看了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刊登的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的建议,当即给浙江省委批示:王芳同志,“ 大胆试验,中央支持。”
1986年7月16日-18日
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在温州日报上发表题为“试论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必然性和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的长篇文章,在温州以至全国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个体经济和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改革思路。
1986年7月18日-19日
温州市委召开全市经营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发展,保护他们的合法地位、产权和经营权的方针,
1986年8月23日
温州市委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批示精神,就建立试验区问题进行调查和初步论证之后,向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有关问题的报告”。当月,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改革试点城市。
1986年9月
浙江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的报告”。
1986年11月1日
全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金融企业——温州鹿城信用社开业,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1986年11月24日
瑞安县工商局核发了第一张私营独资企业执照——瑞安县东海机械配件厂。这也是温州第一张工商部门核发的私营企业执照。
1987年5月6日
浙江省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听取温州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关于温州试验区有关问题的汇报,根据中央(1987)号文件和中办5 (1987)号文件精神,8规定了温州试验区的指导思想和试验主要内容。
1987年8月8日
5000多双温州皮鞋在杭州被打上“劣质皮鞋”印记,1000多双被低价拍卖,其余的被运到清泰门外三堡村烧毁。这就是著名的杭州火烧温州鞋事件,对温州产品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温州模式造成了重大冲击。这把火,被温州人称为“耻辱之火”。
1987年9月16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国办发(1987)号文件,62 正式批准包括温州市在内的全国10省(区)14个试的验,并明确指出:温州试验区涉及面较广,“ 浙江省委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已先期拟出方案报告中央、国务院”。
1987年9月21日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温州市利率改革试行方案》正式实施,温州成为全国首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
1987年10月15日
以个体专业户为主的温州小商品市场在合肥市开业。这是温州民间在外地有组织地创办经营的第一个商品市场。此后,温商把商品专业市场办到了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等各个大城市。
1987年10月26日
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温州市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实施。这是全国关于“私人企业”的第一个地方性政策文件。
1987年11月7日
经温州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温州市人民政府颁发《温州市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是全国关于“股份合作企业”的第一个地方性政策法规。
1988年1月11日
原名为“集体”的温州电热器厂,被鹿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承认为私人企业。这是温州首次为私人企业摘掉“红帽子”开始了温州企业产权明晰化的,进程。
1988年8月25日
根据私人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经温州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温州市政府发出了《关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通知》把股份合作企业与私营合伙企业作了,规定性的区别。
1988年9月4日
温州日报发表题为“企业股份化——温州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文章,鲜明地提出了发展股份企业的战略思路。该文还刊发在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的《国际科技经济社会研究》上。这是全国最早论述地方股份企业发展的文章。
1988年10月
苍南县在桥墩啤酒厂进行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试点,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制订了温州和全国首个规范的, 《股份合作企业章程》。
1989年1月
温州市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试点工作在各地全面展开,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经济利益分配和企业产权转让等都以企业章程的形式固定下来。
1989年9月25日-10月1日
因为有人状告“温州模式实为资本主义模式”,国务院研究室来温州调查“温州模式”问题,撰写了《关于温州问题的调查报告》认为,“温州模式”符合当地实际,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说‘温州模式’是资本主义”。
1989年9月28日
温州共有5人评为全国劳模,其中赵章光、温邦彦、南士木、朱明春均为民营企业家。这是温州民营企业家首次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此后每一届全国劳模评选,温州都有民营企业家光荣当选。
1989年11月20日
温州市政府颁发《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全市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的要求,对股份合作企业的经济性质、财产归属、税收政策等10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补充。
1990年5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技术监督局等6个部局《关于温州市乐清县生产和销售无证、伪劣产品通知的意见》(国办发9029号文件)月20日,{ } 。6温州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8月23日,由国务院国家技术监督局等七部局及新华社等单位组成的15人工作组来温,帮助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这就是有名的“柳市整顿”。在整顿过程中,温州市委坚持
整顿、引导和扶持相结合的做法,既坚决打击了“假冒骗”又有力推动了柳市电器产业的重新崛起和,繁荣。
1991年7月28日
苍南县农民王均瑶兄弟向湖南民航局承包,开通了长沙至温州的全国第一条私营包机航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二年4月5日,王均瑶兄弟又成立了“苍南县天龙包机业务公司”从事更多,的民航航线包机业务。
1991年8月13日
农民企业家叶康松创办的温州康松农业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在美国创办的子公司美国康龙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阿皮利斯市正式开业。这是温州民营企业在美国创办的第一家实业性公司,也是中国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
1991年10月23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温州考察,肯定温州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脱贫致富、繁荣市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1992年3月16日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执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政策规定。
1992年8月
苍南县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
1992年11月1日
苍南县金乡镇商标市场举办首届“商标文化节”有近8万人参加。这是温州地方举办的第一,个商品文化节。同一天,苍南县政府命名金乡镇为“商标文化城”。这是温州地方政府命名的首个商品文化城。
1992年12月18日
温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大胆冲破, “必要补充”之说,首次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1992年12月31日
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的规定》明确提出股份合作企业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企业上规模、, 上档次、上水平。
1993年1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企业家千人大会,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的规定》和《关于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在,全市兴起了一个进一步发展股份合作、私营和个体经济的新局面。
1993年1月24日-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 基来温州考察,肯定温州坚持改革开放,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温州商品经济意识比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全国范围来说走在前列。
1993年2月20日
北京温商集资500万元,在北京永定门外兴建京温轻工业品批发市场大厦,吹响了北京温商大规模建设“浙江村”的号角。
1993年10月13日
温州市首次把“温州精神”概括为“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自强不息”。
1994年1月5日
温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决定》要求全市认真抓好实施质量立市的,“358”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828”工程。
1994年10月7日
温州市政府颁布《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成文的质量立市文件。
1994年12月31日
温州市政府颁发《温州市股份合作企业管理规定》明确股份合作企业在申报工商注册登记时,, 经济性质可核定为“股份合作制”。
1995年7月1日
北京市丰台区开始对位于大红门一带的“浙江村”进行大清理,对以温商为主的“浙江村”的现状基本上加以否定。11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了措辞严厉的《关于清理整顿丰台大红门地区的通告》整顿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 拆除了温州人建造的30个居住大院,经商的温州人赶尽清绝,浙江村人去村空。值得庆幸的是,过了半年,浙江“村”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大红门地区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