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庭
5月12日,澎湃新闻《温州模式30年什么是“温州不死”的中国价值?报道一经发表,》 引起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这也是澎湃新闻第一次对一个区域进行大跨度的专题性报道。记者昨对话文章作者——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副社长胡宏伟,听他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胡宏伟说,“温州模式”在 横空出世的30年里,温州以及说着满口极其难懂方言的温州人,成为了他记者生涯的第一观察样本。30年来,他曾经32次穿行于温州这片躁动不安的土地。而这份动力正出于他被温州人一次次感动。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86年,“ 我从当时的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作的第一年,便被安排到温州做采访。结果,采访经历异常艰苦,尤其是交通极为不便,来温州一次坐车就要15个小时。1990年我再次到温州采访,从乐清柳市乘汽车返回杭州,更是耗费了约38个小时。要知道,现在坐普通火车,38个小时都能从温州坐到东北长春了。”
胡宏伟说,正是一段段这样的经历,让他真正读懂了温州人。
“我当时终究还是一个有身份的新华社记者,我出行的舒适度、便利度已远远高于千百万的温州商人。我就设想温州人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闯出这么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的,想象到那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市场化改革的长征啊!”
最后他总结出了一句话:从市场改革的角“度说,温州人是最可爱的人。”
“30年来我一次次造访温州,每一次都会从温州带走新的感动。胡宏伟说,” 上周是他第32次来到温州,这回他更要以一名记录者的身份来传播温州,让温州模式给中国改革以启发,多为中国改革回答几个为什么。
胡宏伟讲述温州模式时,举例了温州人叶文贵、王荣森的故事,但他们的创业轨迹到最后并没有收获成功和鲜花。
他解释说,这是他个人对温州模式的一种深度阐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拜成功者的,“以成败论英雄,但如果人们只知晓温州的几个少数成功者,就无法深刻理解温州模式为何能建立,并至今生辉。”
他表示,温州的创业群体非常庞大,多来自于底层,有的甚至没有多少文化和家底,且更多的人在创业的路上步履艰难。但正是这一个个的个体,铸成了温州整体的草根经济、老百姓经济,诞生了温州模式。
“如果说温州的改革发展是座丰碑的话,碑上该有那些创业失败者的名字。”
胡宏伟认为,温州模式在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动能。他举例说,温州低起点产业还应继续提升,温州人也应加强文化积淀,告别商业投机主义,着眼长远发展,对艰苦的、持续的技术创新要有耐心。
胡宏伟说,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要把 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温州模式,在这方面正是全国的典范,可凭借着探索出的经验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添砖加瓦。
“中国36年的改革经历了两大阶段,上世纪邓小平同志推动了一次改革,如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二次改革。这两次改革虽有着不同特质,但一条主线是明晰不变的,那就是市场经济的取向。在这方面,温州模式开辟探索出的很多路径、方法,对今天的中国改革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