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贵
 |
12 |
叶文贵
|
浙江出过两个“中国首富”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而温州公认最大的老板是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但在30年前,温州的首富是一位精瘦干练、长相很乡土的苍南县金乡镇名叫叶文贵的男人。金乡原称金舟卫,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侵扰,建立了十华里长的卫城。后改称金乡卫。清康熙九年降为镇。这里土地稀缺,又地处天涯死角,多少年来都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1978年,新镇委书记到任的当天,金乡人贴出了这样的海报以示欢迎:今晚召开要饭吃、“ 要工做大会,敬请书记莅临指导”。
没想到,几年后,金乡竟真的变成了“金子之乡”。
作为金乡最早掘出了第一桶金子的人,叶文贵脑子鬼灵,有一手电工绝活。有点本事,又有了政策机会,就坐不住了。1980年起,他先后办了轧铝厂、高频机厂、压延薄膜厂、微机仪器厂、铅箔厂,办一个火一个,迅速积累的家财至少上千万元。那时候,宗庆后还在绍兴乡下的茶场种茶、烧窑,南存辉是走街串巷的补鞋匠,马云正因为高考数学只得了一分而泪洒考场。
叶文贵开始富甲一方,显赫一时,他的名气当年甚至盖过了后来的“浙商教父”——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的厂里转了三圈,“了不起的新型企业说:家。加拿大著名机电学教授鲍勃惠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跑去看叶文贵:“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地方政府也注意上了他。县里领导几次登门,告诉他为家乡作贡献不光光是办好自己的厂子,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消息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县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个体私营业主竟当上了正经八百的堂堂父母官,这的确是破格,是只有温州人才做得出的中国改革“第一”。
叶文贵更忙了。除了管厂子、跑业务,还得不停地开会、开会。光荣感和兴奋劲过后,他有些厌倦了。这官当得太累。对叶文贵深表同情的时任《浙江日报》常驻温州的记者张和平写了一篇内部材料,“叶文贵当副区题为长的烦恼”。
后来,领导有了批示。再后来,叶文贵被悄悄免职。
差不多过了两年,浙江召开全省首届家庭工业会议。叶文贵成了预备成立的省家庭工业协会会长的唯一预选人。他的毛病又犯了,怎么说也不愿挑这副多少人望眼欲穿的重担。理由是:怕开会,怕做报告,怕耽误时间。
叶文贵有自己更雄心勃勃的理想和抱负,“摘取工业文明皇冠上的他要明珠”——造汽车,而且是几十年后都够时髦的电动轿车。和他的造车相比,台州农民李书福只能算作晚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觉得动手的时候到了。他停下手中全部的生意,闭门谢客,一心一意做起了“中国农民的轿车梦”。
各方面——包括地方政府——对他的热情渐渐地消退。他不再有迷人的光环。
几年后,凭着叮叮当当的榔头和不算先进的机床竟也掀开了梦的一角。叶文贵的电动轿车真的动起来了,充一夜电能跑上百十公里呐。崎岖的乡间山路上,电动轿车像小马驹似的颠着。叶文贵的心也随之激动地狂跳。
然而,这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将以悲剧结尾的故事。电动轿车从梦想到商品,需要更完善的技术、更巨额的资金。叶文贵不得不四处奔走。但作为一位太过超前的农民企业家,他的声音是微弱的。
有媒体就此点评说,在温州金乡点燃的“中国农民的轿车梦”最终演,变成了堂吉诃德式的“一个中国农民和一个中国农民的轿车梦”。孤独的叶文贵最终耗尽了千万家财,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他彻底失败了。
10年后,我和当年同为新华社记者的好朋友吴晓波通过私人渠道诚恳相约,因无脸见人而早已拒绝任何采访的叶文贵答应与我们见一面。
在金乡街角的一家酒馆,“酒两瓶鬼酒”入肚,叶文贵慷慨话当年。他用穿着破旧皮鞋的脚用力地跺着地板:“这家酒店原本都是我的产业。为了造车筹钱,卖了。”
那一年,已经沦为落魄小老板的叶文贵仍开有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厂子。走进厂区,寂寥无声。叶文贵默默地领我们来到厂区的一角,荒草丛中,静静地躺着十多个早已锈迹斑斑的电动轿车钢铁躯壳。
夕阳的余晖无声地洒落。我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凉。
叶文贵却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存在,他喃喃自语:只要再有2000万,“我一定让我的电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起来!”
此刻,叶文贵的眼角分明放射着永不言败的光芒。
1998年,州市政府首次公选温“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我曾向我熟悉的温州主要领导推荐叶文贵。预料之中的是,他最终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
没有人愿意记得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