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就是农科院的吴所长?”
见到满头豆大汗珠、脸颊黑得发红、裤腿和鞋子上沾满了泥巴的“老农民”记者很,难把眼前的中年人与温州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联系到一起。
三伏天,热得知了都噤声,农民都收起了农具,吴振旺还待在试验田。我们现在在“研究葡萄一年两季结果,成功的话就可以让葡萄避开台风季又提高一年的收成。吴振”旺笑道,自己的研究都是实用技术,“高大上”但也就是凭借这种勤奋朴实、并不 ,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扰果农多年的难题,为他们挽回了巨大的损失,果农们以“菩萨不灵科技灵”这句话来表达心中对于吴振旺的感激之情。
“别人是点,我是面”吴振旺说,几年前他就开始杨梅20 “大数据”了
早在1989年,吴振旺就开始与杨梅打交道了。瑞安湖岭有个果农种了9年的杨梅,“ 就是不结果。他说当时温州刚开始种杨梅,” 许多果农都遇到了不结果的问题,其实是许多果农用力过猛,“ 施肥过度所致。后来我们经过试验,教果农控制化肥用量,第二年就结出果子来了。从那时开始,” 吴振旺就与杨梅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振旺说,对于杨梅的研究别人都是以“点”去展开,课题结束了就不去研究了,而他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以“面”去展开,一个课题接一个课题做下来,从而掌握了杨梅各方面的数据。
只有上山下田才能了解杨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处理果树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在凉爽的实验室里不能够完成的。吴振旺没有在实验室盲目而无针对性地做果树研究,而是每天都坚持上山下田抓实际数据。
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带着饭菜上山成了吴振旺和他两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他将杨梅的生长结果习性通过大数据调查的方式统计归类,在四本大本子上摘录了几十万个数据,归纳了从1989年开始沿用至今的保果、疏果、施肥等理论体系,包括杨梅栽培习性、施肥方法、修剪技术在内的研究数据。“用现在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数据’”。这四本本子对于吴振旺来讲,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果树实验数据,而是多年来他对于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的坚守。
现阶段,新型杨梅枯死病在浙江、福建普遍存在,瑞安市高楼镇已有7000多亩地受到严重损害,吴振旺在大量试验和研究基础上推出了果树根部给药的吸药法以及通过阻断树枝上部病扩散的砍除法。已经有几棵杨梅树的病情得到控制,“ 如果被救活,我们就可以尝试技术推广。”
“过年送了我一条大猪腿”为了帮果树“治病”他在农民家一住就是好几个星期,
“农民跟我们合作的都得利,不会给他吃亏。像这次枯死病,一棵树100元补助,如果有效果,我们还要继续补助他们。吴振旺坦言,” 果农很喜欢把果园交给他做实验。一来可以救活原本奄奄一息的果树,最先进的技术他们第一个享受到,二来还能得到补助。
吴振旺所做的课题研究都是基于果农在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题。为了快速、真正切实帮农民走出生产困境,吴振旺常驻扎在农民家里,吃住都与农民在一起,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在农民家,吴振旺从不进行破坏性实验,他基本都是先在一棵树上或在小规模范围内做实验,将对果树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等到实验成功,他还会对该技术进行不断地完善,在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后再推广给广大农民。他起得比农民早、睡得比农民晚、在农田里待的时间比农民还多。吴振旺笑着说:别“看我脸黑,其实我很白的。曾经在田里干了一天,回来掉了一层皮。”
33年来,吴振旺始终奋斗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果树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他坚持每年下乡进行果树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科普活动40~50次,年累计培训农民达2万多人次,5 与农民种养殖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经常走村入户、风雨无阻开展现场指导,长期保持与农户的电话咨询、QQ 咨询,做到随叫随到、有问必答。现在农民一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 会把图片发给我。”
“菩萨不灵科技灵”这是在1993年吴振旺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早香柚不结果的生产技术难题后农民对他发出的由衷赞扬。对于农民来说,吴振旺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救他们于困境之中的“活菩萨”农民都比较感恩。吴振旺说:前几年我在文成解决了杨梅树的枯死病,。“ ” “ 他们都很感谢我。现在每年杨梅成熟时他们都会打电话来让我去吃杨梅或是给我送过来。文成感谢人的最高待遇就是送猪腿,每年过年他们那里的农民都会派人来给我送猪腿。”
“我有个‘祖传’的木提篮”虽然辛苦,吴振旺乐在其中,家人也深受影响
“这个木提篮是我师傅给我的。吴振旺说,” 这个提篮里装着水壶、水杯、卷尺、剪刀和扎带,“家什”这些 陪他每天到田间地头做研究,一陪就是30多年。
水壶和水杯是吴振旺抵抗烈日的法宝。将近60℃的大棚,热的与蒸桑拿一样,“我已经锻炼出来了,多喝水、多出汗,才不怕中暑,天气太热的时候,我让同事过一个小时打个电话过来,万一没接电话就赶紧来救我。吴振旺打趣道。”
虽然辛苦,但吴振旺仍然乐在其中,每天早上8时多吴振旺就拎着提篮到大棚里,一待就到了11时,过了正午,他又下到了田里,给果树修剪、测量,像对自己的小孩一样。
对于已经有35年工龄的吴振旺来说,原本可以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让他留了下来。现在年轻一代很难再像我们这样深入一线去统计这么大“量的数据了,我们从1989年开始研究统计的数据到现在全国都还在用。虽然”“泥裤腿”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很难找到了,但是让吴振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放弃了“高大上”IT行业工作,的 回到了家乡搞起了农场,种上了葡萄和猕猴桃。
“IT行业压力太大,虽然搞农业辛苦,但是作息规律,儿子有开农场的想法,我立马支持他了。吴振旺说,” 他还会在这个行业一直干下去。接下来,研究所正在逐步完善基地建设,并将打造成以畜牧场、办公区、果树园及蔬菜地为四大核心板块的特色化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努力在基地实现大规模精准化实验,从而使得试验进程更易观察,利于研究。同时,基地还会成为全国高教系统开展地,共同促使温州农业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本报记者 李尖 实习生 林凤清 陈倩倩